大暑节气的风俗饮食有喝伏茶、吃凤梨、吃仙草、吃荔枝、吃米糟、吃面条、煎青草豆腐、吃姜汁调蛋等。
1、喝伏茶:民间有大暑三伏天饮伏茶的习俗,伏茶,是三伏天喝的茶,是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
2、吃凤梨:台湾有民谚说:大暑吃凤梨。是说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也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 。
3、吃仙草:广东很多地方有在大暑吃仙草的习俗。仙草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
4、吃荔枝: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时节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所以吃鲜荔枝可以滋补身体,但也不能多吃。
5、吃米糟: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时节还有吃米糟的习俗。米糟是将米饭拌和白米曲让它发酵,透熟成糟,到大暑那天,把它划成一块块,加些红糖煮食,据说可以“大补元气”。
6、吃面条:临沂城乡有大暑吃面条的习俗,这一天,嫁出去的闺女和结了婚的儿子都要回父母家,杀上一只羊,做上一锅凉面条,全家人一起喜气洋洋喝羊汤,吃面条,热热闹闹过大暑。
7、煎青草豆腐:浙江温州人大暑有煎青草豆腐的习俗。青草豆腐指的是将仙草、甘草、夏枯草与菊花、金银花等中草药煎制成豆腐形状,冷却后食之,清凉解毒,生津止渴。
8、吃姜汁调蛋:台州椒江人有大暑节气吃姜汁调蛋的风俗,姜汁能去除体内湿气,姜汁调蛋“补人”,也有老年人喜欢吃鸡粥,谓能补阳。
因为从太阳辐射到大气增温中间要经过两个环节,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1、太阳辐射使地表增温。
2、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
两个环节达到最大值都需要时间,所以大气最高温的出现要向后推迟。
在以上两个环节过程中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影响大气增温的众多因素中最主要的是天气状况,雨量少,天气晴朗,大气温度高。从夏至开始,地表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等到大暑的时候,气温刚好升到最高。
大暑节气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正值中伏前后,这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在这酷热难耐的季节,防暑降温工作不容忽视。
其实影响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强度,太阳光热并不能直接使气温升高。空气中的各种气体直接吸收阳光的热能只有14%左右,而43%左右的热能被地面所吸收。
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热量后,再通过辐射、对流、乱流等形式向空中传导,这种向上输送热量的结果,是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所以说,地面温度的升高,主要是吸收太阳辐射能量的结果。
大暑的气候特征是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大暑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此时也正逢雨热同季,雨量比其他月份明显增多,我国多地高温潮湿多雨。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大暑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
大暑三候为“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每到大暑时节,由于气温偏高又有雨水,细菌容易滋生,许多枯死的植物潮湿腐化,到了夜晚,经常可以看到萤火虫在腐草败叶上飞来飞去寻找食物。另外土壤高温潮湿,很适宜水稻等喜水作物的生长。三候是说在这雨热同季的潮热天气,天空中随时都会形成雨水落下。
一候:腐草为萤,古人认为萤火虫是在每年这个时候由腐草变成的。
二候:土润溽暑,指土地很潮湿,出现溽暑天气。
三候:大雨行时,指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
在我国华南以北的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如苏、浙、赣等一带处于炎热少雨季节,滴雨似黄金。有“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丰,粮丰棉丰”,“伏不受旱,一亩增一担”的说法。
恰如左河水诗云:“日盛三伏暑气熏,坐闲烦静在蝇蚊。纵逢战鼓云中起,箭射荷塘若洒金。”如果大暑前后出现阴雨,则预示以后雨水多。农谚有“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无雨少雨,吃水愁”的说法。
而在我国的华南西部地区虽然高温出现也最频繁,但雨水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这里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
根据大暑的热与不热,有不少预测后期天气的农谚有:如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田头歇;大暑凉,水满塘”;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秋后凉”;长期预示的有“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大暑不热,冬天不冷”、“大暑不热要烂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