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送李翥游江外》
[唐代] 岑参
相识应十载,见君只一官。
家贫禄尚薄,霜降衣仍单。
惆怅秋草死,萧条芳岁阑。
且寻沧洲路,遥指吴云端。
匹马关塞远,孤舟江海宽。
夜眠楚烟湿,晓饭湖山寒。
砧净红鲙落,袖香朱橘团。
帆前见禹庙,枕底闻严滩。
便获赏心趣,岂歌行路难。
青门须醉别,少为解征鞍。
2、《咏廿四气诗 霜降九月中》
元稹 〔唐代〕
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
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译文
清风卷起清云而去,空天万里披上了早霜。
野外的豺狼陈列猎物,仿佛在祭拜月亮;仙子般纯洁的菊花恰好遇到了重阳佳节。
秋天的景色,稀疏的草木,令人悲伤;鸿雁的鸣叫,遥远的故乡,令人追忆。
谁会知道一杯酒,就能使得百秋的惆怅去除殆尽呢。
作品赏析
这是唐代大诗人元稹的一首霜降节气诗。一个“悲”字,可作全诗诗眼,贯穿全诗。
首联,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是说,清风卷起清云而去,空天万里披上了早霜。风卷清云,是说霜降节气的一个特点。不但云清,连风也清。《国语》里说:“(霜降)火见而清风戒寒。”三国吴韦昭也说:“霜降之后,清风先至,所以戒人为寒备也。”清风卷着清云而去,整个天空一片清朗澄澈。天地之所以澄明,除了风卷清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小动物们都躲起来了,植物们也褪去碧绿的外衣,准备过冬。万物寂寂,一切都在为蛰伏做准备。这句也可视为对霜降三候之蛰虫咸俯的侧面写照。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所以大地才会如此澄清寂静。清风之下,是万物肃杀之悲,是悲的起因。
颔联,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是说,野外的豺狼陈列猎物,仿佛在祭拜月亮;仙子般纯洁的菊花恰好遇到了重阳佳节。野豺祭月,说的是霜降三候中第一候——豺乃祭兽。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古人以为是野豺在祭月。
仙菊,即菊花。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所以重阳节就出现了“登高山,赏菊花”的雅事。“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花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颈联,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是说,秋天的景色,稀疏的草木,令人悲伤;鸿雁的鸣叫,遥远的故乡,令人追忆。疏木,这里指草木黄落之后的景象。草木黄落是霜降三候之一,此时大地上的树叶都纷纷枯黄掉落。
尾联,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是说,谁会知道一杯酒,就能使得百秋的惆怅去除殆尽呢。
在这样百无聊赖,一片萧索,令人悲伤的深秋,不如满上一杯酒,暖暖身子,将所有的忧愁与烦恼都抛之脑后,去换得短暂的快乐与宁静吧。
满目的秋色,令大诗人元稹都不能逃避悲伤的情绪,我们也要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以从容不迫,宁静内敛的心态迎接霜降的到来。
3、《泊舟盱眙》
【唐代】 常建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
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
乡国云霄外,谁堪羁旅情。
译文
停泊小船儿在淮河之滨,霜降时节夕照照着清澈的河流。
秋夜已深,潮水拍打侵袭着堤岸,天气寒冷月儿仿佛更加靠近盱眙古城。
在广阔的平沙上栖息着南飞的大雁,驿馆里睡不着一直听着鸡鸣到天明。
家乡远在天际头,哪能忍受羁旅的情愁。
作品赏析
本诗写羁旅思乡之情,联系其他类似的诗,霜、潮、月、雁都是此类诗中典型的意象,夜潮侵岸,候馆听鸡鸣说明作者思念家乡,难以入睡。
这是唐代诗人韦建的一首羁旅思乡诗。韦建全唐诗存诗不过二首,但这首霜降节气的诗歌写得却是接近一流诗人的水准。
诗人从远近,动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绝美的秋夜江景。其情深沉,其境悠远,极具艺术感染力。
首联,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是说,停泊小船儿在淮河之滨,霜降时节夕照照着清澈的河流。
首联交代了写作的基础时间和基础空间。在途径盱眙淮水的地方靠岸停息,恰逢霜降节气,夕阳西照,水流清澈。句中的 “次”,可以理解为出外远行时停留的处所。一般去哪里,可以说成次哪里,比如次盱眙,次淮安等。
颔联, 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是说,秋夜已深,潮水拍打侵袭着堤岸,天气寒冷月儿仿佛更加靠近盱眙古城。
上句是说诗人一夜无眠,听潮水拍打岸边的声音。下句则借用孟浩然“江清月近人”之意,改成“江寒月近人”之意。“侵”、“近”二字不但对仗工稳,而且使用妥帖,十分传神,隽永含蓄。
颈联, 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是说,在广阔的沙滩上栖息着南飞的大雁,驿馆里睡不着一直听着鸡鸣到天明。这句用“平沙”对“候馆”,用“雁宿”对“鸡鸣”,很好地勾勒出一幅秋景羁旅图,使句意颇有一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孤独感。
尾联,乡国云霄外,谁堪羁旅情。是说, 家乡远在天际头,哪能忍受羁旅的情愁呢。
故乡漫漫,人在旅途,谁能不起故园情呢?此句很好地回答了前两句难以入睡的原因,那就是一种浓浓的思乡情。羁旅之情一起,内心也就很难再平静了。
这首诗情感一以贯之,意境幽远深邃,能够融情于景,一气呵成,非常流畅,可读性极强,是写霜降时节难得一见的佳作。
4、《水调歌头·霜降碧天静》
【宋】叶梦得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沈领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译文
霜降之后碧空寥廓,清朗而宁静。在西风的催促下,寒冬将至,秋事紧迫。西风中万木的萧瑟之声起初只是隐约可闻,可到了半夜时分,却吹得梧桐沙沙作响。我离筵起身登上高城,迎着西风,回头眺望,只见中原故土,满目凄凉,关河千里,尽皆沦丧。面对此情此景,我只能借酒浇愁,与大家一醉方休。密集的鼓声喧闹起来,清晨时分,演武场上飞骑来往奔驰,张弓竞射。
我年岁已老,到了垂暮之年,只能眼看着坐上宾客为习射的好成绩而争相夸美。不由得问起了自己:你平生的豪壮气概如今都到哪儿去了呢?当年的走马竞武又是在为谁争雄呢?怎比得上席间勇武之士岳德,他挥手之间,箭弦声骤响,远处天空中那对飞翔着的大雁应声而落。回头望向昔日魏尚、李广屡立战功的云中郡,如今已沦为敌境,我真为自己的衰老而感到无比的惭愧啊!
创作背景
这首词大约作于绍兴八年(1138年)。当时,宋朝北方的大片国土都已为金国占领,南宋王朝只剩下了半壁河山,建康城成为扼江守险、支援北伐军的重镇。词人此时再度担任建康府知府,感慨良多,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作品赏析
词的上阕描写了霜降时节的凄清秋色;下阕写习武的情景,抒发了自己心系国家,渴望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也流露出对自己年老体衰报国无力的悲慨之情。全词笔力雄健,词情沉郁而又苍健。
5、《霜降前四日颇寒》
【宋】陆游
草木初黄落,风云屡阖开。
儿童锄麦罢,邻里赛神回。
鹰击喜霜近,鹳鸣知雨来。
盛衰君勿叹,已有复燃灰。
译文
霜降来临,大地一片萧索,树叶开始枯黄零落,天气阴晴变换,年轻人播种麦子完后,邻里们举办赛神庙会祈雨回来。秋雨欲来,鱼儿们纷纷浮出来补充氧气,引得苍鹰盘旋,鹳雀鸣叫。自古以来盛衰枯荣是自然规律,请您不要悲观哀叹,难道没有听说过死灰还有复燃的时候?
作品赏析
《霜降前四日颇寒》是陆游蛰居山阴时的作品,描述秋天霜降时分的景象—秋天的萧瑟景象,然而传递的则是积极乐观的向上精神,表明了陆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昂扬斗志,心中依旧充满“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为国报效的勇气,变悲秋为壮怀,看鹳鹰知雨临,寄托了美好的希冀和愿望。用语朴素自然,简洁精炼,意境开阔,最后点出乐观主题,表明诗人希望可以重新出山的内心愿望。
6、《舟中杂纪》
【元】王冕
老树转斜晖,人家水竹围。
露深花气冷,霜降蟹膏肥。
沽酒心何壮,看山思欲飞。
操舟有吴女,双桨唱新归。
译文
村头老树,沐浴着斜阳余晖;枕水人家,被一片竹林围绕。
寒露已深,黄花清气渐冷;霜降时节,雄蟹膏状正肥美。
市集沽酒,心中充满了雄心壮志;遥望青山,思绪仿佛欲向远处飞去。
操舟行驶的,自有吴地本乡船娘;一边划动着双桨,一边唱着新曲归去。
作品赏析
这是元代画家王冕的一首霜降行舟诗。霜降时节,天气转凉,云沉天蓝,一切山水,静谧安详。秋风萧瑟,落叶纷飞之时,霜降之美,也就应运而生了。村头老树,沐浴着斜阳余晖;枕水人家,被一片竹林围绕。这是写霜降时节的“乡村之美”。静谧的“小桥、流水、人家”,勾勒出一幅唯美的江南水墨画。
寒露已深,黄花清气渐冷;霜降时节,雄蟹膏状正肥美。这是写霜降时节的“风物之美”。菊花美,蟹膏美,美景与美食,不可辜负,让这个秋天温暖可期。
市集沽酒,心中充满了雄心壮志;遥望青山,思绪仿佛欲向远处飞去。这是写霜降时节的“逸兴之美”。一边是快意饮酒,雄心壮志;一边是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美丽的心情,在霜降的美景与美食中,变得更加热烈。
操舟行驶的,自有吴地本乡船娘;一边划动着双桨,一边唱着新曲归去。这是写霜降时节的“游兴之美”。既有船娘把舵,又有歌女献曲,这样的日子,岂不令人羡慕。这就回应了题目“舟中杂纪”,是在舟中所见所闻的一切。
行动的舟船,给了诗人不一样的角度与灵感,把一组各自独立的画面,得以通过小舟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霜降乡景图,令人陶醉,回味无穷。
霜降时节,面对美景与美食,我们也要像诗人一样热爱生活,不要错过了赏花品蟹的好时节。
7、《南中霜降》
【明】王夫之
北候怀青女,南飙拂白蘋。
墟烟深漠漠,江草故鳞鳞。
翠袖寒犹薄,黄华泪已新。
炎洲无限橘,谁与寄湘津。
8、《迎霜降》
【明】何景明
烈风扬云旗,鼓角悲广路。
庭前玉树枝,昨夜微霜度。
幽人蹑葛屦,出户履寒素。
胡当戒坚冰,及此岁将暮。
9、《都门霜降日作》
【明】郑茂
风雨连朝动客愁,笳声呜咽满边楼。
卷帘何事看新月,一夜霜寒木叶秋。
译文
风雨交加,一连几日,牵动诗人的忧愁;胡笳声调,低沉呜咽,充满了边关城楼。
卷起珠帘,因为何事,遥望一弯新月;一夜霜降,天气严寒,落叶萧萧,一片秋意。
作品赏析
这是明代诗人郑茂的一首霜降边塞诗。自明成祖朱棣将都城由南京迁往北京,就等于以京城守门户,因而京城与塞外非常接近。
诗人虽然身在京城城门附近,却担心着守边的将士,他们是否孤清、寒冷、寂寞、思乡,表达了诗人对于边关将士的关心,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
一个“愁”字,可作全诗诗眼,亦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风雨交加,一连几日,牵动诗人的忧愁;胡笳声调,低沉呜咽,充满了边关城楼。这是写“边愁之起”,即连日风雨,胡笳悲咽,使得诗人不自然想起边关战士之寒苦。“客愁”是写自己,“边愁”则是写战士,都是为了国家背井离乡,同是乡愁无限情。
卷起珠帘,因为何事,遥望一弯新月;一夜霜降,天气严寒,落叶萧萧,一片秋意。这是写“边愁之深”。“看新月”,非但没有感受到新月之美,反而感受到新月之悲、新月之寒、新月之孤。诗人的情感在卷帘那一刻,情绪酝酿到达了高潮。“何事”是反问,加强了这种“边愁”的情感。
“一夜霜寒木叶秋”可谓千古名句。它不仅写出了霜降时节的天气情况,更写出了守边战士内心的愁苦,可谓一语双关,寄寓高远。
10、《霜降日得西皋诗中有速诸公社饮意予亦以此订约》
【明】朱朴
九月降霜寒草衰,三秋落木塞鸿来。
鬓丝可绾年华住,花事聊苏病眼开。
杜老长贫淹酒债,何郎新兴动官梅。
便须拟看东楼雪,莫待缄书再四催。
11、《霜降夜》
【清代】 陈忠平
海气凝成度鬓风,暗随冷雨到帘栊。
心花一瓣无端湿,梦底销魂梦亦穷。
12、《如梦令》
【清代】 黄琬璚
晓向高楼凝望,远树枝枝红酿。
睡起眼朦胧,道是芙蓉初放。
霜降,霜降,那是丹枫江上。
作品赏析
黄琬璚,是清朝的才女,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早晨起来,登上高楼远望,树枝上红艳艳的一片,犹如芙蓉花在竞相开放。
待仔细看来,才发现是经霜叶变红的枫叶高挂枝头,没有荒凉的秋景,有的是一片繁荣,比“霜叶红于二月花”更加灿烂。
13、《秋思耗》
【清末近现代初】赵熙
霜降明朝节。坐雨声,红闪一灯如血。
蝴蝶梦中,辘轳心上,头白如雪。
叹欹枕文园,五更还起问病妾。一线风,窗纸裂。
甚藓砌偎蛩,荻波回雁,共把古愁今恨,向人低说。
黄叶。秋光又别。照故人、那有明月。
锦官词客,黔南天外,浙东西粤。
各一幅千山万山,垂老归路绝。望夜色,香篆灭。
已唤却邻鸡,声声檐溜未歇。泪泼银屏万叠。
14、《霜降》
【当代】左河水
时逢秋暮露成霜,几份凝结几份阳。
荷败千池萧瑟岸,棉白万顷采收忙。
15、《月夜忆舍弟》
【唐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哀鸣。
从今天夜里就正式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我自己故乡的最亮最明了。
我虽然有兄弟却都在战乱中分散了,我无家可归,无法探问兄弟的死活。
我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更何况安史之乱的战争还没有停止。
作品赏析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信,生死未卜。正值白露时节,在戍楼鼓声和孤雁哀鸣的映衬之下,诗人对兄弟的忧虑和思念之情愈发显得深沉和浓烈。此诗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情景交融,结构严谨,首尾呼应。颔联用语平易而意味新警,将“露”“月”前提、“白”“明”殿后,倒装的句式顿收奇崛之效。全诗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这首诗本是写霜降时节思念亲人的,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两句却是描写霜夜的最美诗句,也是思乡的千古名句,如此佳句,不得不说。
16《蒹葭》
【先秦】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边芦苇密又繁,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作品赏析
《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的。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营造了一种秋水伊人的美妙境界。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17、《霜月》
【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译文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作品赏析
此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全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诗人将静景活写,前两句生发出了后两句想象中的意境,栩栩然传达了一种生动而优美的景象。这颇可看出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18、《列岫亭》
【宋】江定斋
倚槛穷双目,疏林出远村。
秋深山有骨,霜降水无痕。
天地供吟思,烟霞入醉魂。
回头云破处,新月报黄昏。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霜降时节的深秋山景。倚栏远眺,可以看到村外的疏林,秋气渐深,使秋天的山也多了一份苍健之气,江上水浅。诗人感觉到天地烟霞与其融为一体,,蓦然回首,时间却已是新月黄昏。
19、《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作品赏析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作。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
20、《九日登李明府北楼》
【唐】刘长卿
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
人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
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
无劳白衣酒,陶令自相携。
作品赏析
诗人用浅显简洁的词语,勾勒出一幅重阳节登高远望把酒言欢的图画,措辞精练,状物精妙,诗中有画,画中传情,尤其是“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一句,更使得画面意境深邃悠远,堪称佳作。
这首诗写了秋日游子的羁旅之思,登高远眺,远树苍苍,人烟渺渺。霜降日的断鸿之声格外悲切,羁旅之思分外低迷。
霜降的寓意和象征是节气名。在每年公历10月23日或24日。中国黄河流域出现初霜。
霜降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代表着冬季的开始,也是秋季的结束。在霜降这一时节,气温开始逐渐降低,昼夜温差变大,天气也会变得干燥,人们常常会感受到秋天的气息,开始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做准备。
此外,在霜降这一时节,人们还会观察到霜降的物候现象,如树叶凋零、菊花凋谢等,这些自然现象都是秋季即将结束、冬季即将来临的象征。
总的来说,霜降是秋季向冬季过渡的标志,代表着季节的更替和自然的变化。
霜降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
霜降节气的名称来源于自然现象,因为当霜降到来时,气温通常会下降,天气逐渐变冷,特别是在早晚时段,地表或植物上会出现一层薄薄的白色霜花。这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秋季即将结束,进入冬季的前奏。
在霜降节气期间,人们通常会关注气温的变化和霜冻的出现,以便及时做好农作物和蔬菜的防寒保暖工作。此外,这个节气也是人们开始储备冬季食物和取暖物资的时期。
总的来说,霜降节气标志着秋季的结束和冬季的开始,是人们关注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时刻。
霜降是每年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冬天的开始。霜降时节,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天气渐寒始于霜降。《逸周书·周月》:“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东汉王充《论衡》曰:“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非从天降。
霜降,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每年九月底(西历10月23日或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210时为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气温降至0度以下,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凝结成白色结晶体,称为霜。霜降是指初霜。不耐寒的植物将停止生长,呈现一片深秋景象,为欣赏枫叶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