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传说和故事讲了什么

| 广辉

冬至的传说和故事讲了什么

冬至传说之一:来源于上古帝皇——黄帝和尧帝。冬至节有起源于黄帝和尧帝两种说法。《史记·孝武本纪》中记载一大臣向汉武帝说,“黄帝得宝鼎神筴(ce或jia),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于是黄帝迎日推筴,后率二十岁,得朔旦冬至。”这个记载表明黄帝时就把冬至日作为岁首,乘坐“朔旦”,但《史记·黄帝笨鸡》中本无此相关记载,孤证难考。另一种说法是尧帝曾令和叔居住在北方,观察太阳运行的情况,进而确定冬至的时间。《尚书尧典虞书》曾载:“(尧帝)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按:朔,北方也。)《尚书》成书时间距尧帝时代较近,文献可信度相对较高,所载史料或更贴近史实。可见,冬至作为节日,中国上古时代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冬至传说之二:南方人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与疫鬼有关。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南方冬至吃汤圆与汤圆的原名“冬至团”有关,且汤圆有团圆之意,预示冬至后即春节相聚一堂的大团圆之义。现在,人们多用第二个来解释,即团圆之意。

而关于冬至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则越来越少人知道。其实,该习俗是来源于民间故,即相传有一个叫共工氏的人,他有个不成材的儿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但是这个疫鬼最害怕赤豆,于是人们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来趋避疫鬼,祛病防灾。在古代,其实人们在冬至日用糯米饭包裹各种各种蔬菜,肉类作为馅料,是既祭祖又赠送亲朋好友的。

冬至传说之三:吃饺子与医圣张仲景医治耳朵“冻疮”有关,即北方的“捏冻耳朵”习俗。传说该习俗来源于汉代的南阳医圣张仲景。张仲景在长沙做官结束告老还乡时,正值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就吩咐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放置锅中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到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用后,百姓的冻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进九,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并把它称之为“饺子”,也有称“扁食”,又或叫“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因此形成“捏冻耳朵”这种习俗。这一风俗尤其是特在河南地区盛行,到冬至日,不论家庭富裕或贫穷,都要食用饺子,即民间俗语相传:“十一月,冬至到,家家户户吃饺子。”因为冬至日到来,意味着要进入更冷的阶段,为了保护耳朵不被冻掉,就食用长相类似耳朵的饺子予以保佑。所以,我们会发现,不论身处何方何地的北方人,在冬至这一天都会吃一碗热腾腾的饺子,以保佑自己健健康康顺顺利利的度过这个冬天,迎来新的一年。

冬至传说之四:吃混沌与西施有关。北方冬至日除了吃饺子外,另一盛行的风俗是吃馄饨。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冬至馄饨夏至面。”而冬至吃馄饨在北方流行,有很多故事传说记载。最早相传的故事是与春秋五霸时的吴越争霸及美女西施有关。相传吴越争霸时,吴王打败越王,不仅获得金银财宝,更是获得心灵手巧的西施,在一次试吃了西施做的用面皮包裹着馅料的食物,大为赞叹,问西施是何物,西施想着这昏君沉迷美色,不理朝政,就说此物是馄饨(因与“混沌”发音相似,便取其意),此后馄饨便流入民间,吴王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力,便规定在冬至时吃馄饨以表纪念。

冬至传说之五:吃馄饨是人民追求和平安定的追求,是为了驱赶恶人。相传,汉代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便成习俗。其实,冬至这天吃馄饨古代最流行的是在北京地区。南宋时,开始盛行冬至食馄饨祭祖的风格。而在许多古籍中记载,馄饨是中华民族的开天辟地者黄帝。因此吃馄饨是对黄帝或那些做过开天辟地之事的人的尊敬缅怀与祭祀。

冬至传说六:汉高祖刘邦和樊哙吃狗肉的故事。在有些地方,冬至还盛行吃狗肉的情况。相传,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遂逐步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个人倒是觉得,这个习俗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百姓经济水平提高,对食物营养的追求的结果。

冬至吃什么:

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从明末清初直到现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在四川却是冬至吃羊肉汤,羊肉是冬日可谓冬日滋补之首。湖南湖北一带,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饭。

在南方一些地区,则比较盛行吃冬至团(冬至丸),取其团圆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户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莱、果、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团,自家人吃,也会赠送亲友。

实际上,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

冬至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冬至节气的含义是寒冷的冬天到来的意思,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冬至传说故事

相传冬至节气最早是周公采用土圭法测影测出来的,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圭表)测影,在河南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相传“冬至”是24节气(时间平均法)当中最早被周公测定出来的一个,把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

《尚书·洛诰》中说:周公“朝至于洛师”,对洛阳周边的几个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确定涧水东、瀍水西、瀍水东皆“惟洛食”(都是兴建宗庙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过“土圭测景”选定洛邑基址的史实,被载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为封邦建国的成法。

“土圭测影”的目的是找出“土中”(国的中心)。这种方法的要义是“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即竖起高为8尺的标杆,在夏至日观测,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 “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 用这种方法测到的就是“土中”洛阳、“洛邑”的理论位置。依周公测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详细规划了灭商后的第一座国家都城,《逸周书·作雒》载:“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

冬至的节气花

冬至的节气花是腊梅。

落叶灌木,高达4米;幼枝四方形,老枝近圆柱形,灰褐色,无毛或被疏微毛,有皮孔;鳞芽通常着生于第二年生的枝条叶腋内,芽鳞片近圆形,覆瓦状排列,外面被短柔毛。叶纸质至近革质,卵圆形、椭圆形、宽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有时长圆状披针形,长5-25厘米,宽2-8厘米,顶端急尖至渐尖,有时具尾尖,基部急尖至圆形,除叶背脉上被疏微毛外无毛。

花着生于第二年生枝条叶腋内,先花后叶,芳香,直径2-4厘米;花被片圆形、长圆形、倒卵形、椭圆形或匙形,长5-20毫米,宽5-15毫米,无毛,内部花被片比外部花被片短,基部有爪;雄蕊长4毫米,花丝比花药长或等长,花药向内弯,无毛,药隔顶端短尖,退化雄蕊长3毫米;心皮基部被疏硬毛,花柱长达子房3倍,基部被毛。

冬至历史渊源

冬至作为一个节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冬至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


19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