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地区
在浙江等地区将立冬称为“养冬”,要吃各种营养品进补,调养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适应气候季节性的变化。俗话说“秋收冬藏”,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养、积蓄精力的最佳时机。
2、潮汕地区
在汕头地区,在立冬日,还少不了吃甘蔗,潮汕有句民间谚语说:“立冬食蔗不会齿痛”,意思是说在这天吃了甘蔗,可以保护牙齿,起到滋补的功效。除了甘蔗以外,岭南有些地方还有吃“炒香饭”的习俗,所谓炒香饭,就是用花生、蘑菇、板栗、虾仁、红萝卜等做成的香饭,深受百姓喜爱。
3、北方地区
在北方,有立冬吃饺子的节气习俗,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因为饺子的形状类似耳朵,所以吃饺子的寓意,就是补补耳朵,以免在寒冷的冬天冻伤。到了立冬,是制作腌菜的最佳时期,因为冬天的蔬菜比较少,所以民间都习惯把菜腌起来,以备整天冬天食用。在北方,冬天最常腌的菜,就是白萝卜,再就是韭菜花,小时候经常吃。
4、陕北、山西地区
各地的习俗不太一样,在陕北、山西一带,特别盛行在立冬节气里吃糕。在山西有句俗语:“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意思是说糕这种东西,吃了特别管事,特别耐饿,因为这种食物方便储藏,所以成为农村冬季必不可少的食物。
立冬是冬季的节气,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
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卜。(北方)
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北方)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北方)
霜降腌白菜。立冬不使牛。(北方)
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银,立春后犁铁(指应早翻土);(客家)
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客家)
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闽南)
立冬补冬,补嘴空。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下柿子,立冬吃软枣。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闽南)
立冬南风雨,冬季无凋(干)土;(闽南)
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鱼防春旱;(闽南)
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赣)
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江南)
西风响,蟹脚痒,蟹立冬,影无踪;(江南)
立冬不吃糕,一死一旮旯;(南方)
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南方)
立冬有风,立春有雨;冬至有风,夏至有雨。(山西)
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南方)
1、包饺子
在我国北方,立冬之日人们爱吃饺子。饺子是源于“交子之时”,立冬则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立冬时,包饺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异,还要蘸醋加烂蒜吃,才算别有一番滋味。
2、吃鸡鸭
在我国南方,立冬时节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补充能量。
3、吃甘蔗
潮汕地区,立冬吃甘蔗、炒香饭。当地民间素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
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
我国古代将立冬节气分为3个5天,并由此定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度,曰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但由于此时地表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还具有一定的能量。由于地表尚有“积热”,所以初冬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寒冷在冬至之后。
由于中国南北跨度大,南北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种气候意义的冬季对于中国一些地区来说,显然偏迟。立冬后,其气候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