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就是我们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古代里面的四立指的就是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立冬这天预示着冬天要开始了,是秋天转变到冬天的转折点。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曾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秋季的农作物都已经收晒完毕。冬天的大地上,动物也都藏了起来。
1、忌洗浴过长
冬天阴气比较重,立冬后洗浴过长会削减人的阳气,并且冬季空气干燥寒冷,许多老年皮肤干燥脱屑、瘙痒,所以不宜长时间泡在水里。
2、忌“小疾”不治
立冬后天气寒冷,人容易遇感冒、咳嗽、头疼、心慌等“小疾”,又是在冬季,必须及时治疗,以防患于未然。不要因为一时疏忽,就积累下老毛病
3、忌外出过早
冬季的早晨,室外是一天温度最低的时候,不仅外出最易引起感冒,而且阴气比较重,非上班人士最好选择上午10点以后到室外锻炼。上班人士注意添衣保暖,调节运势。
4、忌日晒过长
过久的日晒会消减人的水五行,减少财运。在健康方面,会损伤皮肤,破坏人体的自然屏障,使大气中有害的化学物质、微生物侵袭人体,造成感染,还可引起视力减退。
5、忌活动过剧
剧烈的运动过后心跳容易加速,血压升高,这个季节里特别容易发生危险。所以最好立冬过后一般人不要选择剧烈运动。
相传在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在湖南为官,在他辞官归乡的时候,看到南阳的百姓们饥寒交迫,甚至都冻伤了两只耳朵。此时正是冬季,伤寒流行,许多百姓衣不蔽体的,张仲景于心不忍,就地搭建了一个医棚,收治这些穷人。他用一些羊肉、辣椒和驱寒的药材一起熬制,再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状,煮熟后分给穷人吃,吃完后,大家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立冬和冬至,人们都会把面皮捏成耳朵形状,包上馅煮汤吃,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立冬吃饺子的传统了。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季也是进补的好时机,但要提醒大家的是,进补时,要使肠胃有个适应过程,最好先做引补,一般来说,可先选用炖牛肉红枣、花生仁加红糖,亦可煮些生姜大枣牛肉汤来吃,以调整脾胃功能。冬季喝热粥也是养生的一个好选择。如吃“腊八粥”有助于增加热量和营养功能。小麦粥有养心除烦的作用、芝麻粥可益精养阴、萝卜粥可消食化痰、胡桃粥可养阴固精、茯苓粥可健脾养胃、大枣粥可益气养阴等等。
俗话说“立冬补冬,补嘴空”,为了抵御寒冷,民间有“立冬食补”的习俗,每逢立冬日这天,南北方的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
在北方,立冬节气习惯吃饺子,医圣张仲景曾发明“祛寒娇耳汤”,其中娇耳说的就是饺子,民间谚语有云“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除此之外,在西北地区,人们会准备牛羊肉菜肴来丰富餐桌,在寒冷的冬季迅速补充热量。
在南方,立冬时人们会吃些热量较高的食物进补,比如广东、台湾等地一般会“打边炉”,也就是吃火锅,江浙一带进补的食材则是以鸡鸭鱼肉为主,如姜母鸭、糖醋鱼等。
小伙伴在进补时需根据实际情况,切忌盲目“大补”;另外立冬后天气渐寒,小伙伴们要提前准备好羽绒服、帽子、围巾、手套等御寒装备,及时添衣预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