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吃面的习俗习俗由来已久。面条是我国最大众化的传统食品之一,历史久远。最早的“面条”很难称之为“条”,人们只是将面块擀成饼状,即下锅去煮,故称为“煮饼”、“水溲饼”,又叫“汤玉”。由于它在烹制方法和配料上,同今天的过水面、热汤面类似,所以我们仍将它视作面条的前身。晋代,“煮饼”又名“汤饼”。
为亡人送冬衣
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先人的迁坟合葬等仪式,民间也总是习惯在十月一日进行。
生者习俗
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十月一日,妇女忌出行。民间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莜面。
寒衣节又因寒衣之“送”其实是烧,因此又叫“烧衣节”。寒衣节的主要节俗活动是送寒衣。节日当天,人们祭拜祖先坟墓,并在祖先墓前焚化彩纸剪成的寒衣等,或于晚间在门外焚化。寒衣节的习俗有很多,寒衣节吃面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习俗。那么,寒衣节吃面习俗的由来是什么?且由万年历小编一一道来。
准备供品
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进行拜祭
到了坟前,焚香点蜡,把饺子等供品摆放齐整,一家人轮番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有的人家不但烧冥币,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汽车等“奢侈品”。
注:以上内容根据民间传说整理,仅供娱乐参考,不做任何用途和决策,切勿迷信。
1、红豆饭
谚语云:“十月,看牛娃儿回家跑;如果你拒绝离开,地主会扇你三把犁和一把薄刀。”古人一直以10月初一为悼亡节,以红豆饭为基础。因此,寒衣节有吃红豆饭的传统。江苏大丰一带有寒衣节传说:曾经有一个放牛娃,因为和地主打架,被地主砍死,鲜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饭染红了。这一天是十月的第一天。从那以后,穷人在十月的第一天吃红豆饭来纪念他。
2、糍粑
俗话说:“十月,糯米糕烧了。”寒衣节,家家户户都会做糯米糕。寒衣节糯米糕的做法材料:糯米、花生、芝麻、糖等。
做法:1、将新收获的糯米打成粉末,揉搓蒸熟。2.、以糯米为皮,加入花生、芝麻、糖等馅料。3.、制作适当的食物糯米糕,以慰老少少,庆祝丰收。
3、饺子
洛阳有句话说:“十月一日,油唧唧。”这意味着在10月1日,人们必须烹饪油炸食品,切肉,做饺子,准备供奉祖先的食物。桓台居民大多使用“油炸馅料”来祭祖。
民间有“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的说法来自医生张仲景。他看到人们的耳朵在寒冷中被冻坏了,于是用面包做了驱寒药材,煮成了“娇耳汤”,治好了人们的耳朵。通常饺子馅有肉有素,这种合理的营养搭配可以起到滋补养生的作用。除了必要的肉类和蔬菜,大蒜等调味料也可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烧寒衣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重阳节》就有关于东京(汴梁)民众筹备十月初一祭祀的记录:
“(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献故也。”
意为从九月下旬开始,就有小贩售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等纸糊成的衣物,民众购买后于十月初一寒衣节时烧给逝去的亲人,用于御寒,故名烧寒衣。
蒸红豆饭
唐人王维一首红豆诗为为红豆赋予了思念的意思。在寒衣节的习俗演变中,蒸红豆饭就被用来祭奠先人,即是思念之意,也有怀念之情。
烧各种祭祀物品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因为各个地方都会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人文环境的不同,所以在寒衣节祭祀时,有的需要上坟,有的不需要,有的除了烧纸衣之外,还有纸锭、五色纸糊成的各种形态各异的“奢侈品”。此处就不再一一赘述。
注:以上内容根据民间传说整理,仅供娱乐参考,不做任何用途和决策,切勿迷信。
看地方的讲究。
寒衣节要给新亡人送寒衣吗是许多友友关注的,不过就往年的状况来看大部分地区是不允许的,阴历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送寒衣节、授衣节。这一天,与清明节、七月十五一样,是一年中很重要的祭祀先人的日子。且由于十月初一是一年中仅有的两个能在坟地动工的日子(另一个日子是清明节)。所以也就形成了许多与此相关的十月初一特有的习俗。它与清明节,中元节是三大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