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儒林外史的阅读心得

| 新华

这个学期,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它是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里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十分的生动。有爱才如命的严监生;有苦读诗书的鲍文玺;有打秋风的张乡绅……而我印象最深的是爱才如命的严监生。

严监生是一个家财万贯,田地、房产、仆人众多的财主,却格外地“节约”。家里一斤肉都舍不得买,有时候家中的孩子实在忍不住了就拿一两钱买熟肉来给孩子解馋,生病了也舍不得抓药,还经常克扣仆人的工资……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临死前的严监生》,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相信大家都看不惯这样爱财如命的人。

像严监生舍不得点两茎灯草的事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没有吗?当然有。如我们不会在一间房子里同时打开两盏灯,因为一盏就够亮的了,又何必多开一盏呢?只是我们现代人将这样的行为称为节约。

其实在我看来,严监生的“勤俭节约”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经常到外面去吃大餐,吃不完的也不打包。这本就是一个浪费。现在的小孩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会给他们买很多,很贵的玩具,衣服也都是买的,而且穿几次就不要了……这多浪费啊!谁家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都是要辛苦挣,所以我们应该节约点,把钱花在该花的地,但节约并不等于吝啬。

严监生的爱财如命固然可恨,但他的“节约”值得我学习。

关于儒林外史的阅读心得篇2

看过《儒林外史》的人一定知道,这是一部很有教益的八大名著之一,书中的第一回,写的就是王冕。乘着暑假大有时间可以自学课外知识之机,我有幸的能在爸爸的书柜中借读了这一本名蓍。王冕,浙江诸暨人,七岁丧父,从此,与母亲相依为命,靠着母亲为人做点针线挣点小钱和自己为人放牛维持生计。一个从小酷爱读书的他,终因家里贫穷,而不能上学,于是,王冕一边放牛一边想方设法偷偷地跑去学堂站在窗外听课,还用自己放牛积攒的一点小钱买来书本。

一次,他在放牛的时候,看见河里鲜艳的荷花正盛开着,生来好学的王冕心里有了一种突发的奇想:如果我能把荷花用笔画出来,那该多好啊!于是,他把剩下的一点小钱,不买书了,只买一些铅粉之类的物品,开始学画荷花,功夫不负有心人,日子长了,他不仅画得像了,还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那种特有的高贵品质画了出来,人们见他画得好,许多有钱的人家,纷纷地到他那里买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由于他的画卖得好,他的家境也渐渐地不愁吃、不愁穿了……

书中第一回王冕酷爱读书,自学成才的事迹,使我感触很深,也许因为我和王冕同是诸暨“老乡”,心中便有了一种特有的亲切感和自豪感,正因为这样,书中的第一回我至少是从头到尾,反来复去地看了四、五遍。古人尚且可以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成才,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好吃好穿好住,需要什么学习用品,只要向父母开一声口,还不就是呼之即来,比比古人王冕小时候的生活条件,不禁使我感到了一种莫大的愧疚感。要说诸暨的“耕读之家”,读了《儒林外史》第一回,我把历史追溯到了元代,而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耕读之家的典范,身为诸暨人的我,为何不能成为一个无愧于古人、无愧于王冕的耕读之人呢?

关于儒林外史的阅读心得篇3

暑假里,我读了清朝文学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这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在书中,他为我们展示了各种人物,他们身份不一致,社会地位不一,有吃祖宗饭的严贡生,有被科举考试逼疯的范进,也有不与封建社会同流合污的“四大奇人”,如才华横溢的王冕、会写诗词的裁缝荆元等。

我最敬佩书中的沈琼枝。她是一位教书人的女儿,是一个有见识、做事大胆的人。在她被骗做盐商小妾时,她不卑不亢、沉着冷静,把他家里的金银器皿、珠宝首饰等打成包裹,买通丫环,偷偷逃跑了。她逃到南京,以卖文为生。其实在封建时代,妇女在社会上是很难依靠自己立足的,但沈琼枝坚信做人贵在自强自立,她不贪恋盐商的奢华生活,大胆出逃,靠自己的双手生活,走上了自力更生之路。

在生活中,只有自强自立才能自尊自爱,如果依附于他人而生活,看似占了便宜,无忧无虑,却是前景堪忧。当今社会上有不少“富二代”“巨婴”,他们坦然享受着家庭的优越生活,一旦“大厦倾”,他们将何去何从。比如刘思琦,这姑娘的行为真令人无语。2017年,她作为“青春的痛点”城市主人公,参加芒果TV生活类角色互换节目《变形计》的录制,她的故事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直呼“编剧编得太假”,然而她的故事却是真实的。她看上去和普通的16岁小女生差不多,很开朗很爱笑也挺喜欢打扮,但是在家人的眼中,她却是个“小恶魔”。怎么说呢,她可以用“生活不能自理”来概括,要家人喂饭、穿裤子、卷裤脚等,且花钱任性无度。

此类靠吃祖宗饭的人,未来如何靠自己的双手在社会上立足?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现在大多数人的家庭条件较好,但这自强自立的精神一定要传承下来,它会引导你在社会上站稳脚跟、紧随社会发展的步伐。现在的社会拒绝“巨婴”和“富二代”,提倡“少年强,则国强”,需要的是自强自立的青少年,所以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从自我做起,为将来成为独立自主的社会人而努力。

关于儒林外史的阅读心得篇4

看过《儒林外史》的人一定知道,这是一部很有教益的八大名著之一,书中的第一回,写的就是王冕。乘着暑假大有时间可以自学课外知识之机,我有幸地能在爸爸的书柜中借读了这一本名蓍。王冕,浙江诸暨人,七岁丧父,从此,与母亲相依为命,靠着母亲为人做点针线挣点小钱和自己为人放牛维持生计。一个从小酷爱读书的他,终因家里贫穷,而不能上学,于是,王冕一边放牛一边想方设法偷偷地跑去学堂站在窗外听课,还用自己放牛积攒的一点小钱买来书本。

一次,他在放牛的时候,看见河里鲜艳的荷花正盛开着,生来好学的王冕心里有了一种突发的奇想:如果我能把荷花用笔画出来,那该多好啊!于是,他把剩下的一点小钱,不买书了,只买一些铅粉之类的物品,开始学画荷花,功夫不负有心人,日子长了,他不仅画得像了,还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那种特有的高贵品质画了出来,人们见他画得好,许多有钱的人家,纷纷地到他那里买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由于他的画卖得好,他的家境也渐渐地不愁吃、不愁穿了。

看了书中第一回王冕酷爱读书,自学成才的事迹,使我感触很深,也许因为我和王冕同是诸暨“老乡”,心中便有了一种特有的亲切感和自豪感,正因为这样,书中的第一回我至少是从头到尾,反来复去地看了四、五遍。古人尚且可以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成才,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好吃好穿好住,需要什么学习用品,只要向父母开一声口,还不就是呼之即来,比比古人王冕小时候的生活条件,不禁使我感到了一种莫大的愧疚感。要说诸暨的“耕读之家”,读了《儒林外史》第一回,我把历史追溯到了元代,而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耕读之家的典范,身为诸暨人的我,为何不能成为一个无愧于古人、无愧于王冕的耕读之人呢?

关于儒林外史的阅读心得篇5

李世民曾说过:“夫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史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知得失。”利用假期我读了《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共五十六回,约四十万字,描述了近两百个人物。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

青年作家贾飞评价《儒林外史》: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升官发财的一本教科书。从中能够看出在封建体制下,知识分子、乡绅等扭曲的灵魂,同时也控诉科举对人们的毒害。书中开头出现王冕,有王冕勤奋自学画荷花的故事,和不愿卖画给官员的洁身自好。中间出现风四老爹,结尾出现四大奇人。他们全是没有社会地位、游离于统治秩序之外的平民百姓。他们的冰清玉洁、古道热肠、淡泊明志,都与丑态百出的儒林和官场构成鲜明对照。“鲁迅对《儒林外史》的人物刻画有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儒林外史》做到了:“烛幽索隐,物无遁形,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生态并作,使彼相,如目在前”。而我认为《儒林外史》给人一种意境美,对雨后荷花的描述深入人心,运用多种人物刻画的方法,使人物的形象立体、生动、丰满。随着文化的高速发展,假论文、假作者和版权纠纷等等问题屡见弊端。此书中也透露出现代文化发展的雏形,二十一回中牛浦郎将自我的名字,加上别人的号出书。如今假广告、假产品害人不浅。封建社会中一些江湖骗子,如何使用伎俩骗人。《儒林外史》第十四回中有着精彩的描述,马二先生在祠门口遇到了骗子。骗子一出场给人的印象就不一般,从外表打扮上就迷惑人,之后骗子又从一

些侧面,假造自我不一般,让人更加容易相信。对于理财严监生与杜少卿也不一样,严监生拥有百万资产却分分计较,弥留之时还顾虑着两茎灯草;杜少卿挥金如土,全然不在乎金钱上的分毫。

读史能够明鉴,能够让你了解历史的兴衰,能够明白该怎样做才能使自我立足于社会。以历史来告诫自我、鞭策自我,使自我在成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同时这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增长我们的见识,丰富我们的学识,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一齐来读史吧!

关于儒林外史的阅读心得篇6

《儒林外史》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反腐反俗,提倡理想社会,保持优秀的道德品质。我国近几年的反腐活动提倡“老虎苍蝇一起打”也是为了抵制某些人为了功名富贵而做出有损他人利益的行为。还有曾热播的《人民的名义》中讲到的一连串利益集团一网打尽的故事一样,反腐反俗一直是国家工作的重点。的却,作为一名学生,我们不应该为了功名富贵才致力于学习当中,应保持自己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养,像屠呦呦一样热爱自己所从事的科研行业,不应为外在的困难使得内心有所动摇。

现今众多的“拜金族”都以“金钱至上”为原则,用物质享受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里。有的明星也是为了提高知名度,恶意炒作,在社会上造成不良风气。这些人,他们在物质上是得到了满足,可精神生活却如此的迂腐,这些令人嘲讽的行为不应该早日杜绝吗?

唐朝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人民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当官以后,纵使身份高贵,但妻子和儿女仍然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他也不会为此而贪污国家的一分钱。海瑞一生清贫,抑制豪强,安抚穷困百姓,打击奸臣污吏,深得人民爱戴。陶渊明看透官场迂腐,离官归隐,向往山水田园的生活。他们不曾渴望功名富贵,但求世人幸福安康,其事件才为世世代代所流传。所以,功名富贵又如何,都不及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愿世人少为功名富贵而忙碌,静下心来保持职业操守。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共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祖国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于儒林外史的阅读心得篇7

在一篇篇辛辣的讽刺话语中,我仿佛看到了旧时被科举毒害的怀才不遇的人们对封建顽固礼教的不满、愤怒的呐喊。

《儒林外史》,中的周进令我印象很深。刚出场时,周进已经六十多岁的老童生。在汶上县做了三年西席,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糊口,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进的嘲弄和冷遇。不久,他被生活所迫替一群商人当账房,路过贡院,触景生情。大半生追求功名利禄却求之不得与所受过的凌辱夹杂着悲愤的心情一下子全部发泄出来,化作一厢老泪纵横,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读到这里,我不禁心感酸楚,周进只是一个代表,世上曾经有多少人被封建礼教毒害,又有多少人去钻令人费解的深奥古经而耽误青春,使得人性荡然无存,尊富鄙贫,社会不得安宁!

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可见他已深陷科举毒害中,不得自拔。这是一种社会“浓厚”的风气。

自此,周进的人生陡然发生了喜剧性变化。如果说从前沉沦落魄受尽冷眼,此后可谓春风得意一帆风顺。中举人,中进士,做御史,做学道,一路升到国子监司业。他节节高升的仕途更加显现出世态丑陋,这是对整个士人阶层和市民社会的批判。

周进用钱买来了监生,读一个叫范进的老童生的文章。因为无事可做,便多读了几遍,这才领悟到文章玄机多,变化妙,加上遭遇与自己甚是相似,马上产生共鸣。从字里行间也体现出对考场监生的讽刺:他们囫囵吞枣,漫不经心,不识人才。

其实,从辛辣的讽刺中,我还读到了欣慰的一点,就是已经有人开始意识到危害,并且想要革命去改变现状,这是思想的升华。

关于儒林外史的阅读心得篇8

暑假里我看了一部精彩的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儒林外史》,这本书是清代吴敬梓所作,是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佳作,鲁迅认为它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书中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刻画了形形色色、各行各业的人,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个人——王冕、范进。

在元朝末年有一个叫王冕的人,他七岁时父亲去世了,他用放牛赚的钱托人买画画用的工具和颜料,在荷花池边自己学习画荷花。渐渐地他的画技越来越好,十二岁时王冕出名了,好多人来请他去做官,可他不求官也不求名,全都一一回绝了。在他母亲去世后,他遵循母亲的遗言,不肯出去当官,最终归隐山林。

我最欣赏王冕不与贪官同流合污的气节,我喜欢正直的人,因为如果现在的律师、警察、法官不正直、颠倒黑白的话,那这个世界就会混乱。如果商人不正直,卖假货、虚抬价……那我们就买不到货真价实的物品了。

还有一个叫范进的读书人,他从二十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在三十多年里,他参加了二十次的科举考试,终于考上了举人,结果却欢喜得疯了。面对考试,考生应该尽最大的努力,但是要做最坏的打算,可是范进却一心想当官,并且这种欲望持续了三十多年,所以一朝中举,因为太兴奋以至于疯了。

我认为科举考试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它给了平民一条升官发财的路,坏处是如果一辈子都没考上的话,那就白白浪费了一生。古代的科举考试就如同现在的高考,不同的是,在阶级分明的古代社会里,科举考试是寒门子弟的唯一出路;而在平等开放的现代社会里,高考并不是我们成功的唯一选择,我们还可以经商、搞发明或者学习一些技艺,无论你从事怎样的工作,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王冕、范进所处的时代,社会制度很落后,人们的生活非常困难;现在社会制度在进步,人民的生活也很幸福,所以,珍惜现在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吧!

关于儒林外史的阅读心得篇9

我们或许都生活在一个虚伪的世界。小到像严贡生一样请个客套套近乎;大到像胡屠夫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之转变。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渐渐学会了怎么说话能让别人听着舒服,怎么避开事端。范进中举后,“不是亲戚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认相与。”成名之前所见到的人和事大多才是最真实的,因为成功之后,有太多人想要从中捞一份利益、一段关系,抠下别人的金子往自己脸上贴,就像有了靠山。

范进中举前,本是兢兢业业,诚诚恳恳。忽然间咸鱼翻了个身,旁人先前的嘴脸全然消失不见,他被捧上一个宝座。而这眼前从天而降的暴富,恰巧也是他转变的开端,一点点蚕食着他的灵魂。虚伪的习惯,哪怕是一点点,都已经深入到我们每个人的习惯。绕个弯几句花言巧语或是看似礼貌的寒暄、夸赞,都是如此。几千年前就是这样,几百年前还是这样,到了今天,就算到了未来,恐怕也还是这样,一成不变。真正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在任何一个时代多多少少都要受到势力的压迫、乌合之众的威逼,要想改变这一点是很难的。

今日,世故圆滑的话就挂在嘴边,俗称‘情商高’。其实哪里是情商高,只是巧妙的避开冲突罢了。对于自己,这不就正是一种虚伪吗?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他在孩子身上看到了一种成年人身上没有的天真。有什么事情不会藏着掖着,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进了社会后,这理想变成了世外桃源,权力越往上层越容易出问题。这不必多说,古今都有例证。人活着本就单纯,不能坦诚地说话做事是很可悲的。我们嘲笑田园诗人故作清高,向往世外桃源,这不就是对这种现象的不忍心与回避吗?现实就是这么残酷。这也是《儒林外史》所要表达的核心部分。吴敬梓一生就恰是经历了这些风风雨雨,构建了这么一个令人哑然失笑的社会图景。

吴敬梓年轻时是个标准的浪荡公子,在他23岁那年父亲去世,没有了约束,吴敬梓遂更加散漫,每日只是吃喝玩乐,而且不顾身份贵贱,什么贩夫走卒、街头混混、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俱引之为友。加之他生性豪爽,挥金如土,又不善理财,只几年光景,就把祖辈留下的产业败的差不多了,所以宗族的长辈兄弟都十分歧视他,唾骂他,进而又联起手来把他剩下的不多的财产也侵夺干净。最后他的土地卖光,房屋典净,奴仆也都逃散,从一个穿金戴银的富贵公子沦落成一个头顶蓝天、手握清风的穷光蛋,被乡里豪绅“传为子弟戒”。没有了生计,吴敬梓只好四处斋借,但亲朋故旧或将他拒之门外,或避于路途,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我觉得也只有亲身经历过这些的人,才能如此生动、尖锐地讽刺。大部分人已经很好地融于其中,被麻痹了。

关于儒林外史的阅读心得篇10

一直以来都有听说《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讥讽了害人的科举制度,嘲讽了整个封建金字塔,但,终是对这些不感兴趣。封建又怎样,我不可能再回到过去,改变那一罪恶的制度,我们已经不再处于封建时代,不受统治,不受压迫,冷眼看别人的跳梁演出,也不是什么愉悦身心的节目,内心不曾打算接触这一愤世嫉俗之作。

直到这一学期,《儒林外史》成了必读书目,我不得不从中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以便我能够将它读完。或许,也因为如此,我发现了众多我不知道的关于它的细节与引人之处。我想我有必要叙述一下整个阅读的过程。

借阅书本的过程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图书馆的书也像商品那样琳琅满目,《儒林外史》的原著各个出版社也都争相刊印,什么缩印本、删减本,最终我选择了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汇校汇评本,李汉秋辑校的本子。这本书为直排版,字也是繁体字,选择这本书一方面可以感受古人的阅读方式,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繁体字的阅读量。先不说可以提高古文的阅读能力,在写书法作品时依样画葫芦地画上及格繁体字也是颇有古风的。

翻开书,映入眼帘的当然不是正文,首先是阐释了《儒林外史》的版本及其沿递。最早刻本是嘉庆八年卧闲草堂的巾箱本,其次是嘉庆二十一年的请讲浦注礼阁本、艺古堂本,另外还有抄本、苏本等。其次讲述了其评点和衍递,有卧评、黄评、齐评、天目山樵评语等。接下来,就是正文的阅读了。

第一回开始,就将整部书的主旨及作者的态度揭露了出来——“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作者吴敬梓起初也可算是上层人士,同样接触的人也是所谓的上层人士,可在这样上层的生活中,看到的却是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横行霸道,富贵子弟的平庸昏聩,文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的招摇撞骗,于是他对这些人嗤之以鼻,一生也是慷慨任气、放诞不羁,对功名富贵不屑一顾。

可是,作者一个人并不能代表全部。真正明白的人却没有几个,《儒林外史》中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人不计其数,如果说“学而优则仕”,那么无可厚非,关键就在于这种腐败制度下完全就是“暗箱操作”。单是周进这个老腐迂儒是靠他人

的帮助买到一官半职,范进是因周进敢其年迈赶考与己相似才列其名于榜上,可见这样一个制度并不是选拔人才,只是追逐功名利禄的一个幌子而已。一切,都离不开功名富贵四字。

对功名富贵的追求,是文章的灵魂所在,同样也是现在许多人一生追求的目标,而文中那些所谓的功名富贵观成了作者批判的对象。那么,我们该怎样对待呢?其实作者也给出了答案,王冕就是例证。王冕家境贫寒,靠给别人放牛为生,但仍不忘骑在牛背上读书,博学多闻,更自学画荷花,成为一代名笔。当朝廷征聘其做官时,却是躲避这一事实,何其可贵!

正文主旨的把握很重要,同样人物的刻画也不可忽视。与《水浒传》相类似的人物出场,采用的是连环列传体的结构形式,人物的形象真的让人印象深刻。虽然是一个人物的登场,再是退回幕后,由另一个人物继续,但我还是喜欢从集中描写和分散描写来表述。

所谓集中描写,就是所有的笔墨都放在一个人物的身上。这样的人物很多,我想说的是匡超人、马二先生及沈琼枝三个我认为的典型。

匡超人,从一个借光读书的朴实青年到人品堕落的恶赖,都是因为环境、地位及接触的人的变化,完全是中了科举之毒才堕落变质的。我想,作者刻画这个人物也是为了揭示科举制度带来的危害吧。马二先生,同样是一个具有全面性格的人物。给我印象深不是因为他那喝了六次茶,而是他居然相信有煤炭变金之术,而且还对洪憨仙毕恭毕敬,一副腐儒的样子。不过,他又能在洪憨仙死后,作了慷慨丈夫事,将其下葬,并为其送丧,又是如此的正义。而沈琼枝,算是唯一一个争气的女性。在我而言,精于举业的鲁小姐,俗不可耐,王玉辉侄女做烈妇殉夫之事,愚蠢至极。唯有沈琼枝,不肯屈尊做妾,毅然逃走,只是千不该万不该,真不该走的时候还携人家的款走,才引来了后来一系列的官司。这些人物都是很集中的描写,形象也极为突出。

而分散描写,就是在一个场景中,描绘形形色色多个人物。比如王氏子死,一下子就将赵氏、王氏兄弟、严监生等人穷形尽相。赵氏为谋扶正,在床脚头哭泣数语,即使是铁石心肠之人也不能不为之打动,而王氏却不以为然,为何?深知其意。而王氏兄弟有着同样的性情心术,识时务者为俊杰,在接受了严监生许多钱财之后,转而支持赵氏,呼前抢后的喊着“赵奶奶”。说到严监生,大家眼

前浮现的画面该是为了一根灯草不肯咽气的场景,但是谁又会想起他还是那个重情义为妻子伤心至死呢。

总而言之,《儒林外史》对人物的描写,极具个性化,贴近人的真实面貌,成就极高。除此以外,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应注意其中的细节描写,那对人物的定性很重要,如赵雪斋,我在阅读时,还曾经以为他是很高尚的名士。

除了人物以外,幽默诙谐语言、夸张的手法也是一个重要的特色。这一写法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可笑性的描写也往往是悲剧性的存在。我们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又时而为高洁人士的碰壁而同情惋惜,似乎我们就是那一个个人物的见证者,为之悲喜交集。

主旨内涵的深刻以及人物塑造的成功不可否认,但我对其中也不乏有些意见,当然也只是我个人片面的观点而已,也有可能是我没有充分理解作者意图所致,还是说说吧。

我认为书中还是有一些迷信的思想需要去除。如郭孝子的两次遇虎,两次终是逃离虎口,但作品却将其归因于孝之至极感动天地,不忍他遭遇死亡。又或者是虎为强者,却又有一不知名的怪物凌驾于其上,这样虚构一个怪物,来表现相生相克的道理,是否失去了一定的真实性呢?毕竟,这部是建构在真人真事上的讽刺小说,突然来一次虚构,是否影响其说服力呢?总有点感觉和牛顿把“第一动力”归结为神的动力。

还有就是最后一回将历来的所有人物都总结了一下,可是一遍书看下来,觉得自己并没有抓住重点的人物。总想把最后一回移到最前面,这样感觉思路更加清晰,让人一目了然。

一家之言,只是想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者说想得到一些回答。

这样一步步思考来,我先前的观点有些错误。所谓的“以史为鉴”也不是毫无道理。

比如,古代的科举制度与中国的考试制度也不是毫无联系的。总说高考是人生最公平的一次选拔,可是就这样一试定终身,真正公平吗?试卷的质量首先就值得商定,高考制度也值得商榷。学生自杀事件屡见不鲜,比起书中的人们有过之而无不及。除此以外,其他考试也不一定就是最公平的。而且,古代黑暗的科

举制度的“暗箱”,在现代也不是不可能出现。

还有,读书是为了什么?很多人都已混淆。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有谁把读书作为精神食粮在不停地补充汲取着,并且把读书作为基础而转化为自己的力量?大家往往是不停地读书,再用它去换来物质的享受,然后就止步了,这是目标上的错误。没有自己的观点,对书中的观点不加思考,一味吸取;毫无头绪地读书,没有自己的喜好,为了应付而读书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遇到难题解决了,然后遇到下一题,又是重头开始,没有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又是读书方法上的错误。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物质上的利益或许得到了,精神上的却是糟糕的结果。

不满于封建社会,那现在流行穿越剧,穿越过去,可穿越过去又能改变什么,那是——时代的悲哀。历史已经过去,不能再改变,我们能做的就是借鉴过去,吸取过去的教训,让下一本《儒林外史》因没有现实的素材而在腹中夭折!

183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