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一天我们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春联”也叫“对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更加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都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春节幼儿园学生演讲稿2021年5篇,供大家参考。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伴着诗人王安石的《元日》,我们又迎来了一个重大而喜庆的节日——春节。
春节是我们汉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春节一般从腊月初就开始了,人们都忙忙碌碌的为这个喜庆的节日做准备,虽然累但心里是高兴的。到除夕的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开开心心的吃顿年夜饭。从初一开始,小孩子们就跟着大人给长辈拜年。
到了亲戚家,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是最开心的,不管谁家都会准备一桌子的好菜。饭后的水果也是少不了的,兜里更是装着鼓鼓的红包和大把的糖果,瓜子,就这样每天都沉浸在春节喜庆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就到正月十五,每家每户都会在自家的大门口挂上红红的灯笼。火红的灯笼照在人们喜悦的脸上,也照进了人们的心里。
我国是一个泱泱大国。俗话说得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春节在每个民族都有不一样的过法。
比如说哈尼族的春节习俗,春节前几天,哈尼族的妇女就要忙着做一种糯米饼子,供春节的时候享用。而小伙子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在过节这天穿上漂亮的衣服去荡秋千,呈现出一片祥和的景象。
又如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在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励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虽然各族人民的风俗不同,但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有一颗中国心。我爱我的民族,更爱我的祖国。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当读到半山老人王安石的诗句《元日》时,我的脑海常常会浮现出一幕幕过年时的情景。
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年货。大街小巷里,各种庆祝春节的歌曲循环播放着;服装店里,人们都在给自己挑选新衣服;超市里,售货员阿姨的叫卖声连绵不断:到处都洋溢着春节的气息。
每家每户不只是要准备年货,而且必须在过年时打糍粑。传说,有一个叫灶王的人掌管人间,在过年时,把所有人的罪行上报给玉帝。灶王很爱乱说话,人们为了不让他瞎说,就打糍粑封住他的嘴,只让他说好话,不允许说坏话。后来,这种习俗就被流传了下来。
过年时最开心的当然是吃年夜饭了。一大清早,全家人就开始在厨房里忙活着,我则在一旁看着。一盘盘丰盛的佳肴端了上来,馋得我垂涎欲滴。我忍不住拿起筷子夹了一口尝尝,没想到爷爷大喝一声:“不能吃!要先等祖宗们吃完,烧完香才能吃!”“好吧。”我瞪了爷爷一眼。只见爷爷拿起纸钱往火里面放,叫我也学着做,我模仿爷爷的样子烧起纸钱来。爷爷聚精会神地一边烧着钱,还一边念着:“列祖列宗,保佑我们平平安安,心想事成,保佑我孙子考上一个好的大学!”烧完钱,我也学着爷爷的样子,双手闭拢作揖,给祖先们鞠了三躬。
吃饭了,我东挑西挑,不知道该吃哪个好。爸爸举起酒杯向爷爷奶奶说:“爸妈,祝你们长命百岁,万事如意!”爷爷奶奶笑盈盈地点了点头。我也学着爸爸的样子,端起一杯可乐站起来说:“爷爷奶奶,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爷爷奶奶相视一笑,把早就准备好的红包递给了我。
吃过饭,我们全家人看起了春晚,主持人笑颜如花,真心祝福所有人新年快乐。
新的一年,在祝福中开始了。春节,一个美好的节日。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的家乡潍坊,也有不同的风俗。一年中,要属春节最热闹了,最热闹的要属准备年夜饭了。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说的就是我们吧!大年三十这天,我们都是要回农村老家的,村里热闹得很,妇女们忙里忙外清理卫生,男人们杀鸡宰羊,置办年货。小孩子们粘着父母要这要那,新衣新帽新鞋子是一定要有的,预示着新的一年新的面貌。大人们要忙着准备年夜饭,吃的、喝的、用的,一应俱全。炸肉丸、炸鱿鱼、炸藕合、炸地瓜丸……整个院子里都会闻到浓浓的香味儿,听到热油在锅里发出的“滋滋”声,我们都会忍不住想去拿一块尝尝,刚刚出锅的肉丸外酥里嫩,咬进嘴里就是满口香。
我最爱吃的就是奶奶做的年糕。我们老家几乎家家都会在三十蒸年糕,老人说用年糕压锅,“年糕,年糕,年年高!”把糯米碾成糯米粉,倒在小木桶里,软乎乎的,有白糯米,还有黄糯米。把糯米粉揉成团,再把红枣、豆沙挤进粉团,放进锅里蒸四十分钟。“出锅喽”锅盖一掀,热气腾腾的年糕一个个圆滚滚地簇拥在锅里,浓浓的香味儿把我们小孩子馋得打转儿!这时候姥姥会用筷子夹起一个放在小盘子里,拿给我解馋,“小心烫哦!”好香啊!
接下来就是包水饺了,妈妈说一定要包豆腐馅的,寓意“兜福”,就是把幸福包住的意思。当然,还有我最爱吃的肉馅的。姥姥还要在水饺里包上几个红枣和钢镚儿,谁要是吃到红枣,就是来年“甜甜蜜蜜”,要是吃到钢镚儿,那就是来年“财源滚滚”,大家都想吃到,所以都抢着那些身子滚圆的水饺吃,吃到的就会和大家炫耀一下,那份儿高兴劲儿甭提了!哈哈,你们吃到了吗?
大家一起吃着丰盛的年夜饭,一边看着春节晚会,听着外面热闹的鞭炮声,看着灿烂的烟花,美好的一年开始了!
不同的风俗,一样的心情,幸福的笑容荡漾在每个人的脸上,心里……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一首《元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这个合家欢庆,喜气洋洋的日子里,我带大家去探寻一下家乡的年味吧!
年味,是洋溢在大街小巷中的人们那一张张笑脸!看!商场里,大家都忙着采购年货。这个在保健品柜台前细细询问的叔叔,一定是准备给家中老人买保健品,在他心里,父母的健康是他最朴实的愿望;那个在文具货架上精挑细选的阿姨,肯定是给她孩子买文具,她多么希望她的子女来年能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还有那正在为自已挑选漂亮衣服的姑娘、小伙儿,一定想把自己打扮一新,期待新年新气象。
年味,是飘荡在厨房里的一阵阵诱人的香味!瞧!奶奶一大早就开始忙碌了,杀鸡,煎鱼,做蛋饺……忙得不亦乐乎,就为了年味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大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饭。奶奶还特地为这一道道美味佳肴取了些吉祥如意的菜名:年年有余(鱼),四喜丸子(肉丸),甜甜蜜蜜(八宝饭)等。望着这一桌令人馋涎欲滴的团圆饭,我忙不迭地拿起筷子,左右开弓,狼吞虎咽。当然,在满足自己口腹之欲的同时,咱可不能忘了今天的大厨——奶奶,于是我满嘴含着菜,含糊不清地说:“奶奶,您辛苦啦!”惹来一家人开怀大笑。
年味,是绽放在夜空中那一束束璀璨的烟花。听!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连绵一片,此起彼伏。这一刻,过年的气氛被推向了高潮。天空是如此的热闹,好美啊!红的,黄的,绿的,紫的,各种颜色的烟花纵横交错,一瞬间点亮了整个星空,黑夜犹如白昼。如此美妙的夜空,只要看上一眼,就会叫人陶醉其中,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啊!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年味,但是团圆,喜庆一定是它不变的主旋律。我爱过年,更爱这一年中为了我不停忙碌的家人!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不仅有很多的传统文化,还有很多的传统节日,在这些传统节日里又有很多趣味十足的传统习俗。一起来看看我的家乡——太和县的春节习俗吧。
从腊月初旬开始,家乡的人们就开始为过春节忙碌起来了。腊八这天,家家户户不仅要熬腊八粥,还会兴致勃勃地去买牛肉,买回牛肉后切成小块撒盐腌制,每天还要翻一翻。这些牛肉大概腌制十天左右就可以拿出来泡一泡,然后煮熟食用了。可以说,家制牛肉这道菜是我们春节桌上的一道必备菜,色鲜味美,老少皆宜。谁家要是少了这家制牛肉,就会觉得少了很多年味。
腊八粥没喝几天,转眼间就到了腊月二十三,也就是民间俗称的“小年”,这一天的重头戏就是“祭灶”。在这一天,人们从天一亮就开始对家里进行大扫除。他们不仅要把房间打扫干净,更重要的是把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全部拿出来清洗干净,然后把厨房里的东西摆放整齐。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是小心翼翼的,不允许有物品损坏的现象发生,因为这里面包含着祈求新年安康的愿望。“小年”这天,家人们也会尽可能的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大家都很重视过“小年”,因为从这一天开始,期盼已久的太和的春节就真的快到了。
刚过完“小年”,大人小孩都走上街头,出入超市,为过大年做准备了。大人们会买很多鸡鸭鱼肉,买充满喜庆气氛的必备品:春联、红灯笼、窗花、花草等。小孩子会买很多美味的零食和各种玩意儿——风筝、电子花炮、魔卡等。
盼望着,盼望着,热闹的除夕到了。家家户户门上都贴上红红的春联,窗上贴着喜庆的窗花。人人穿上新衣,喜笑颜开。晚上,每户人家都围在一起吃团圆饭。这天最有趣的要属吃饺子了。大人们会把一枚硬币提前包在饺子里,大家都想吃到那个包有硬币的饺子。小孩儿吃到了,预示着学习进步、茁壮成长;大人们吃到了,预示着工作顺利,事业有成;老年人吃到了,预示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所以每个人都带着一种期待的心情去吃饺子,都希望自己是那个幸运儿。晚饭后,一家人会其乐融融的坐在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享受着精彩的节目带给大家的热闹与欢乐。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了。大年初一,家家都会拜年,人人相互祝福。这一天是小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每个孩子的脸上都乐开了花,因为他们会收到很多大大的红包。
太和的春节在人们的相互祝福声中来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家家都会吃汤圆,观花灯。湿地公园的花灯花样繁多,样式新颖,惹得游人彻夜观望。
太和的春节在正月十六这天结束了。大人正常上班,小孩走进学校,大家都在快乐与祥和中向前奔跑着,美好的生活也在希望与拼搏中创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