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能够在今天的毕业典礼上作为20__届毕业生代表发言,是我大学生活中所获得的最珍贵、分量的一份荣誉!此时,每个毕业生心中都有千言万语,想要说给母校、诉诸同窗,但有一句话却一定是大家内心最无法抑制的,那就是:我们,毕业了!此刻,青海民族大学20__届的毕业生们已经褪去了迷茫,抚平了离殇,唯有胸中不灭的是未来憧憬的豪情万丈,心里不舍的是母校情丝的眷恋绵长。
是的,毕业了!从初入校门时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青涩与开怀,到今天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与沉淀。正是在学校进德修业,自强不息的校训氛围熏陶下,伴着何峰校长那篇文笔精炼、内蕴深厚的《磐石记》的引领,我们一点点发现着自己的内心,也一点点书写着自己的人生。这里,铭刻着我们的青春记忆,这里,铸就了我们的未来动力。
今天早上,我又一次漫步在校园里,历史的光影与现实的辉煌在我的脑海中不断的交错变换。第一次走进校园的欣喜,第一次住进宿舍的无眠,第一次感受到提前花完生活费、囊中羞涩的拮据,第一次独立处理那么多问题的紧张和解决问题后的兴奋想起了曾经军训时弄得自己满身泥泞的土操场,而今已成为绿茵缤纷、喷泉相伴的磐石广场;看到了在我们不长的几年大学时光中拔地而起的新图书馆、逸夫综合楼、小岛文体馆和即将竣工而我们已无缘入住的四栋崭新的宿舍楼;触到了20__年青海民族学院正式更名青海民族大学那里程碑意义一刻的兴奋与激动;听到了在60周年校庆大会上强卫书记对学校那三个基地,一个窗口的高度评价这些都让我愈发感到对母校深深的热爱和眷恋。
曾经,我们也会在私底下、闲谈中,抱怨学校的种种:抱怨馨香餐厅的饭菜太差,抱怨那还在使用的60年代的绿桃公寓,抱怨鸿文楼阶梯教室的设备不清晰,抱怨学校时间观念差、办事效率低、官僚气息重,抱怨图书资料缺乏,甚至抱怨学校的漂亮宿舍太少。可是,当这所有的一切都即将成为过去,都和自己最美好的青春一起凝结成一段化不开的回忆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正因为深深地爱着母校,我们才会对她如此挑剔。今后,步入社会,我们恐怕再也找不到一年只要1000块的房子,再也找不到这么多好朋友一起玩三国杀,再也找不到能在宿舍楼下点燃心形蜡烛手捧玫瑰的男孩儿,再也找不到这么多兄弟姐妹在一起的家。
然而,弹指一挥间,大学时光已经悄然结束了,我们终将背起行囊,开赴新的征程。母校以偌大的胸怀,包容过我们的稚嫩,见证着我们的发展,更将目睹我们的成功。李开复先生说:经过大学四年,你会从思考中确立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交流中锻炼表达,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兴趣中攫取快乐,从追求中获得力量。在青海民族大学的时光,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灵动的个性;我们领略的,不仅仅是开阔的视野,更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相伴的进取精神。虽然我们的母校与一流大学还有些许距离,但它同样给了我们一个奋斗的驿站,一个公平的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舞台,而我们正是这个舞台上自由的舞者。几年来,我们由当初的天真烂漫、懵懂无知,到今天成熟稳重、壮志满怀,因此,我们成长了。成长了,这便是我们在母校的收获。
我们会永远铭记,恩师们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和亲切关怀。何其有幸,在大学里如饥似渴求学的我们,遇到过多少位德高学厚、兢兢授业,将我们这群懵懂无知的学子领进了神圣学术殿堂的授业导师;又何其有幸,遇到了我们的班主任和专、兼职辅导员,他们昭昭传道、孜孜诲人,对我们倾注了满腔的关怀和家人般的温暖。
让陪伴了我们整个大学生活的英华楼作证,让无悔的青春作证,承载着各位领导、老师们的殷切期望和深情嘱托,青海民族大学20__届的毕业生们一定会做拥有智慧并富有_的人,做胸怀大志并脚踏实地的人,做德才兼备并勇于创新的人,做富有责任并敢挑重担的人!我们进德修业,允文允武,立地擎天,自强不息,同心同德,负重致远!在青海民族大学发展的史册上,我们注定会写就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光荣和梦想属于我们,我们将在您厚重的肩膀上展翅飞翔,在您宽广的胸怀里激流勇进,在您智慧的目光下高歌远航!
似水流年的大学时光匆匆而过,今天我们将在此离别。我们没有办法像徐志摩先生那么潇洒,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因为,我们把成长的足迹留在这里,把美好的回忆留在这里,把一生中最动人最美丽并将永不归来的一段青春都留在了这里。从今以后,不论我们走多远,我们灵魂的归宿永远是雪域高原上青海民族大学的这片圣土。
最后,我谨代表全体毕业生衷心的祝愿:
祝愿我们的母校在《行动计划》的指引下与时俱进、蒸蒸日上、再铸辉煌!
祝愿我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身体健康,桃李芬芳,硕果累累,工作顺利!
祝愿学弟学妹们的青春时光精彩绚烂,大学生涯繁花似锦!
祝愿20__届的毕业生们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再见了,纯真的青春时光;再见了,尊敬的领导和老师;再见了,亲爱的兄弟和姐妹;再见了,我的母校,我的大学!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__级本科生__。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在这喜悦而又神圣的时刻,与大家一起回首逐梦燕园的旅程。
1410天前,我们坐在一体草坪学唱《燕园情》,将“红楼飞雪,一时英杰”作为初入燕园的序曲;如今,当“燕园情,千千结”变成挥手作别的离歌,让我们最后一次驻足回望,回望这一路走来的收获与感动,我看到的是镌刻在你我心底的三个字:真,善,美。
“真”,乃北大精神之真。
“世界上没有一所学校能像北大一样,和国家民族的命运如此紧密相连。”96年前五四的呐喊已定格为历史,而一种被称为北大精神的力量,却在超越岁月的变迁中代代相传。当看到张益唐教授潜心学术,勇攀数学高峰,杨辛教授倾心学子,传播荷花品德,我们感到,北大人的信仰和追求常驻;当听闻于敏先生倾尽心血点燃氢弹烈焰,邹碧华校友燃烧生命照亮司法改革,我们相信,北大人的使命和担当永存。感谢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胸怀,让我们得以选择并坚持自己的热爱;感谢北大“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的气度,让我们敢于相信,“我们怎样,中国的未来便怎样。”
“善”,乃师长关怀之善。
一位老师曾说过这样的话,让我感动良久:“我们做研究,不过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不需要领工资的。我们所能回馈的,就是把你们教好,不然就有愧于这份工资。”这就是我们最可亲、可敬而又可爱的老师们。
犹记得,朱青生老师带我们纵横艺术史海时眼神中的光芒;犹记得,赵克常老师推演地震波原理时言语中的诙谐;犹记得,林毅夫老师强调当代经济学者责任时面庞上的坚毅。更不能忘,深夜办公室里温暖的灯光,周末实验台前悉心的指导,温暖与感动溢于心间。类似的温暖上演在燕园的每个角落。清晨博实包子大叔的吆喝,深夜二教保洁阿姨的灯光,宿舍楼下楼长日复一日的叮咛,图书馆前修车师傅年复一年的坚守。燕园之善,从来不曾走远。
“美”,乃你我成长之美。
我们来时,理教刚拔地而起,我们走时,老楼正悄然作别;我们来时,还曾流连于周末的小西门书市,深夜的CBD食街,我们走后,却再不会有人明白没有空调的夏天。我们见证了燕园的变迁,而燕园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我问自己,也问同学,倘若多年以后再度回首这一塔湖图四载光阴,我们究竟会记得些什么?也许我们终会忘记理科一号楼迷宫中每一个门牌的号码,但我们必将铭记办公室书桌前的执着与坚定;也许我们终会忘记四小时刑法考试中伦理言情剧里每一次剧情的转折,但我们必将铭记融入我们血液的公平与正义;也许我们终会忘记兄弟们围聚的夜宵桌上每一种鸡翅的味道,但我们必将铭记那些年“狂歌曾竟夜”的青春与友谊;也许我们终会忘记CUBA篮球赛夺冠时每一次扣篮的欢呼,但我们必将铭记为了热爱与梦想的拼搏与勇气。也正是在这忘记与铭记之间,最终沉淀的便是我们最美的成长。
今天,我们毕业了。迈出校门的那一刻,身后,我们将传承百年燕园对科学最崇高的求索和对社会最美好的期许;眼前,我们将直面属于我们的时代,和属于我们的将这个国家变得更好的责任——只因为,今生今世,我们都是北大人!
最后,我提议,让我们把掌声献给北大,献给这片一生中魂牵梦萦的净土!让我们把掌声献给老师和父母,献给那些一路上热切注视的目光!让我们把掌声献给自己,献给我们无悔的青春年华!
谢谢大家!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你们好!
很高兴可以代表__学校的全体老师站在这里发言,此时此刻的我,内心是无比的激动和自豪的,也是非常的不舍的,今天我们就要送别我们__届的学生了,对于他们的离开我也感到非常的不舍,现在自己内心也对他们的美好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和希望。希望我们__学校的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所成就的人。
大学的生活相对来说是非常的轻松的,也是非常的愉悦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大学的时光也是过去的非常的快的,现在自己的脑海中都还会有当时你们第一天进入校园时候的样子,那时候的你们是那么的可爱与懵懂,对大学的校园充满期待和好奇,好像大学里面的一草一木你们都感到非常的好奇,现在看到你们也是一个个的都长大成熟起来了,自己的肩膀上也有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也敢于去承担自己所应该要承担的责任了,在生活上,在为人处事方面也更加的沉稳和坚定,更是因为自己的努力,可以感觉到你们从内到外散发出来的成熟的气息,作为老师的我看到你们现在一个个懂事的样子,我也感到非常的欣慰,我也更加的懂的自己作为一个老师,看到自己的学生成长的那种成就感,虽说你们并不是我送走的第一届的学生,但是不管是什么时候,老师看到你们成长的样子都格外的欣慰,我也感到非常的有成就感。
在现在这个离开的时候,今天结束之后,你们就正式的毕业了,也正式的成为了一个出入社会的成年人了,我也希望你们在离开学校之后,不要忘记在学校所发生的所有的事情,好的也好,坏的也罢,都希望你们能够将校园的美好牢记于心,不忘初心,在社会上面,不管是工作也好,生活也罢,都要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工作,去生活,更加的要懂得自己在职场上得规则和纪律,时刻谨记要遵守工作上的纪律和规矩,在为人处事上,也要足够的坚定自己的想法,不管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足够的谦逊,对自己不会的地方也要去认真的学习,要做到足够的不懂就问,不要去逞强,要懂得如何与人更好的将往。最好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将这句话送给你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教师们、同学们:
你们好!又到了芙蓉花开的日子。在这花香弥漫的时刻,我们迎来了九年级同学的毕业典礼。作为学生代表,我向圆满完成初中学业的同学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培育同学们健康成长的教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时光的脚步是如此匆匆。学校的芙蓉树几番红遍枝头,三年的岁月已悄然逝去。三年前,我们带着一身稚气踏入这所学校。今日,我们充实了思想、丰富了内涵、怀着满腔抱负即将离开。三年中,我们高兴过、沮丧过,成功过也失败过,但无论如何我们一直奋斗着、坚持着、努力着。我们学会了生活,正在茁壮成长;我们学会了学习,更加进取向上;我们学会了做人,变得宽容与善良;我们学会了共处,懂得谦恭和礼让。过去的生活是忙碌的,是充实的,是拼搏进取的。所以,我们的此刻是丰硕的。一路风雨一路欢笑,一路歌声一路豪迈。我们的肩上洒满了金色的阳光,我们眼中憧憬着辉煌的未来。
当毕业的离歌唱响,我心潮澎湃,满怀对母校的感激。感激您如春一般的温暖,给了我莺歌燕舞姹紫嫣红,心中衍生对梦的向往。感激您如夏一般的火热,给了我蝉鸣声声,别样芙蓉,点燃我心中奋斗的活力。感激您如秋一样的辛勤,让我在“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惆怅落寞中寻觅到“秋日胜春朝”的自信。感激您如冬一般的严厉,让我在冰封雪飘的冬中萌生“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期望。
不会忘记那些活力燃烧的日子,不会忘记年少的热血曾在那里流淌,母校,我青春的驿站;教师,我青春的向导,我们会永远怀着感恩的心,在人生新的起跑线上费力拼搏,用汗水和信心将成功的花朵戴在您的胸前!
最后,我代表毕业生们祝愿亲爱的教师身体健康,桃李满疆;祝学弟学妹们学业有成,续写辉煌;祝伟大的母校硕果累累,再书华章;预祝我们都能在中考中金榜题名,实现梦想!
谢谢大家!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从今天开始,就要离开校园,各奔东西了。你们将带走的,是美好的憧憬,四年同窗的友情,对未名湖的留恋,还有北大人那份特有的自信。
我特别提到“自信”,是因为十几天以前我们学院的一位男同学来找我聊天的时候问道:“老师,我本科快毕业了,为什么还找不到自信?怎么样才能找到男子汉的感觉?”我回答说:“你能跟一位陌生的老师坦露自己的弱点,说明你有最起码的自信。作家王蒙说过,‘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乃至敢于自嘲,意味着清醒更意味着自信,意味着活泼更意味着真诚’。那些一天到晚说这也自信、那也自信的人,恐怕才真的是缺乏自信。”
我没有更多的时间跟这位同学深谈,但他的问题却让我久久沉思。我认为,一个当代大学毕业生要获得自信,最重要的是发现并且拓展自己的相对优势。举一个例子。过去几年里,我访问过三个经济欠发达的南亚国家。在那里的中资企业中长期工作的一些年轻的大学毕业生,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他们带领着当地的工程团队,设计并修建了公路、港口、民宅、商厦,直到开发房地产,为所在国政府规划首都建设布局。这些年轻人的言谈举止,充满着活力和自豪。他们不是毕业于国内著名高校,却学到了丰富的知识;他们没有考过托福雅思,却克服了外语沟通的障碍;他们没有学过政治学、法学,却努力了解所在国的政治和法律,甚至写出了相关的调研报告。这些大学毕业生的自信,来源于自己的辛勤努力,也来源于他们找到的能够发挥自己特长和相对优势的工作岗位。我不由得想到,我们北大毕业生的相对优势在哪里?如果北大毕业生同我所结识的这些年轻人一起到同一个海外企业就职,会比他们干得更好吗?
显然,对这个问题不能做出一概而论的回答。我想,北大毕业生的相对优势,也许应当表现在更高的人文素质、更多的独立思考,更强的创新能力。或许是北大人个体的强势,造就了北大的相对优势。反过来说,北大的整体优势,在于学校能为北大人提供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条件。我们应当好好品味老校长胡适先生说过的一段话:“救出自己的唯一法子便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把自己铸造成器,方才可以希望有益于社会。真实的为我,便是最有益的为人。”
有相对优势,就必然有相对劣势。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弱项,自信就是盲目的,而且会转化为自负、傲气,甚至戾气。其实,谦逊才反映自信,而傲气和戾气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自卑的一种表现。同学们在毕业以后,一定要勤恳扎实地做事,谦和包容地待人。否则,北大毕业生的光环就会迅速黯淡褪色,就不能在社会大熔炉中把自己铸造成器。
认识到自己的相对优势和劣势,遇事就能把握住方向,不至于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我1990—1991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讲学,那是中美关系的一个特殊时期,中国大陆学生和学者想拿到美国绿卡很容易。但我选择了一家三口同时回到北京。离开美国以前,好几个美国人和中国人都提出疑问:“现在在美国的中国人几乎都选择留下,你为什么要回国呢?”我说,美国人极力倡导的不就是“独立思考”吗?绝大多数中国学子都留在美国,那我回到中国的相对优势不就更大了吗?这就是我的“独立思考”。20多年来,我从来没有为这个决定后悔过。对于在座的同学们来说,哪个地方最适合自己去,什么样的工作最适合自己做,什么学科最适合自己选,你们的同学、朋友、老师甚至家长,都不如你们本人清楚。经过独立思考做出的判断,即使将来可能后悔,也是值得尝试的。
论才学,论德行,论贡献,论年资,论职位,我都远不如在座的一些老师和领导,所以我阐述北大精神和北大传统是不够格的。作为北大人,我惟一的、也许是独一无二的特殊之处,在于完整的北大履历。我1954年随父母来到北大,上了北大幼儿园、北大附小、北大附中初中、北大附中高中、北大本科、北大研究生,然后留校任北大讲师、副教授、教授,直到最后落叶归根。
算起来,我进进出出北大校园已经历了59个年头,超过北大115年历史的一半。但是,在这59年当中,至少有27年我是游离在北大校园之外的。其实,我对于北大精神、北大传统的理解,是在几次离开北大又几次回到北大之后,才逐渐加深的。有了比较,才知道北大的相对优势,也才知道北大的相对劣势。知道了相对优势和相对劣势,才有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和努力方向。
我家刚迁到北大时,住在朗润园175号,离我现今居住的公寓只有50米之遥。现在我每天去学院上班的路,就是当年上北大幼儿园走过的路。物是人非,感慨万端。在我眼中,这条路上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增加了蔡元培先生的铜像,而这座铜像是我所属的1977级、78级毕业生集资铸建的。无论酷暑严寒,时时有未留下姓名的人士,在树丛中的铜像前献上鲜花,每每提醒我们记住蔡元培校长的教诲:“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
“在北大这个追求思想自由的地方,我们每个人的梦想可能各不相同,但在这些梦想中,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希望北大的明天更加美好。”这不是我的话,而是在座的王恩哥教授就任校长时所说的话,请大家牢记。我对你们的希望,是当你们重返燕园的时候,无论自己铸造成器了没有,梦想实现了没有,都不要忘记到蔡元培校长的铜像前面,献上一束鲜花。
谢谢大家!
各位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32年前,我们怀着青春的梦想和热情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汇集到景东一中这块风水宝地上,在求知的道路上努力拼搏,展现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风采。
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我们相识相知,有缘成为同学,个别的不但有缘成为同学,而且成为初恋情人,经历了人生最纯净美好的时光。
同学,是个多么亲切的称呼,多么美好的称谓!而同学之间结下的友谊,是纯真深厚的,是永恒不变的!这种情感,好像兄弟姐妹而胜似兄弟姐妹!同学,是永恒的;友谊,是长存的!同学之间的友谊,就像陈年老酒,时间越久越是醇香甘甜!
两年的高中时光匆匆而过,我们分别各奔东西南北去闯世界,一别就是30年。转眼间,我们走过了三十个春、夏、秋、冬,岁月沧桑改变我们的容颜,却无法改变我们之间的同学情缘。今天,我们又有缘在此聚会,又有缘重聚在一起,共同回味当年的青春意气风发的往事,并咀嚼30年来的酸甜苦辣的生活。我们要感谢苍天给予了我们这样一个难得美好的机会,让我们能彼此近距离接触,从对方的脸面上追寻30年前的单纯、羞涩、青春、活力……
下面,请允许我代表组委会,向前来聚会的全体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向为我们这次同学聚会能够如期举行而付出辛苦的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向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前来参加聚会的同学表示慰问!另外,向英年早逝的同学表示悼念,并默哀一分钟,愿天堂之路像一字一样一帆风顺。
想不到这次同学聚会能有这么多的同学参加,我们平时工作都很忙,事情也很多,但都放下了,能够来的尽量都来了,这就说明大家彼此还没有忘记老同学,心中依然怀着对老同学的一片深情,仍然还在相互思念和牵挂。
记得读高中时,我们大多都是孩子气、孩子样,如今社会这所大学校已将我们锻炼得更加豁达,更加成熟,更加坚强。各位同学在各自的岗位上无私奉献,辛勤耕耘,成为了社会各个领域的中坚力量,成为了家庭的好丈夫、好妻子、好父母。
今天同学聚会,不论哪个同学为了生存在做什么工作、担任什么职务,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同学!同学之间没有贵贱之分!无论是从政为官经商,还是打工务农闲居……最难忘的还是高中时候的老同学。此时此刻,我们每一位老同学能够聚会,这就是最大的缘分,最大的欣慰,最大的收获。我们相识了三十年多年,才有来了今天这样的大型聚会,这对我们全体同学来讲是多么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次盛会,我们应该珍惜这次相聚!就让我们利用这次机会在一起好好聊一聊、乐一乐吧!让我们彻底打破高中时男女生相互不说话的禁忌,把那时不敢说的话,大胆地说出来;把那时不敢做的事,也大胆地——唉,时过境迁,还是不要做了,毕竟现在才出手已经来不及了,就把它当作最宝贵的秘密永远珍藏在心中吧!还是让我们叙旧话新,谈谈过去、现在和未来,谈谈工作、事业和家庭,从自己和别人的三十年经历中得到一些感悟和得到一些收获,并把这次聚会永远定格在我们每个同学的记忆里!那么我们的这次同学聚会就是一个圆满成功的聚会!愿我们同学聚会能进一步加深彼此之间的同学情意,使我们今后互相扶持、互相鼓励,把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加辉煌、更加美好!聚会虽然是短暂的,但只要我们的心不老,青春友情就会像钻石一样永恒,像水银一样纯洁,像金子一样闪光……从今天起只要我们经常联系,心与心就不会分离,每个老同学的一生都不会孤寂。就让我们像呵护生命珍爱健康一样来珍惜我们的同学友情吧!
各位同学,遗憾的是有些同学因特殊情况,未能参加我们今天的聚会,希望我们各位同学,一起用同学友谊的力量,把我们的祝福穿越时空的传递到他们身边,让他们与我们共同分享同学聚会的快乐。最后,再一次祝愿全体同学们家庭幸福、事业发达、身体安康,青春不老,友谊长存!
亲爱的同学们,为我们地久天长的友谊、为我们明天的再次相聚干杯!
尊敬的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学校为你们——第八届松湖莞中高中毕业生举行简朴的毕业典礼。同学们,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的这一刻属于你们!你们出色地完成了中学全部学业,我代表学校,你们的老师,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三年来,你们——20__届松湖学子展现了自己的风采:还记得新生军训时你们不怕苦不怕累的“黝黑模样”;还记得暴风雨后你们打扫卫生时的认真负责;还记得文艺汇演中你们倾情投入的灵性智慧;还记得“成人礼”活动中你们温厚谦让,真情流露;还记得晚练跑步时你们整齐的步伐,昂扬的呐喊……你们留给学校太多感动,你们的阳光自信、好学上进都将成为学校的宝贵财富。我代表松湖莞中感谢你们!
人生难奈转眼间,转眼间,你们褪去青涩,将踏上新的征程。将来在高等学府里,在人生长路上去创造自己的故事。临别之时,我还是想和同学们聊一聊。
我希望松湖学子在今后,把阅读当作终生的需要。这个时代“读书无用论”的狭隘说法沉渣泛起,然而我们略一思考,便知道“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是真理。我校2018届毕业生朱悦,以全省文科裸分第二名,语文全省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在大学里表现卓越、阅读广泛的他被同学称为“悦神”,大二时与科任教师合作发表英文论文,因为成绩突出获得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奖学金。他在回忆高中母校时,深情地说“松湖莞中就是一所‘小大学’,在高中时就已经领略到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求索的乐趣”。同学们,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不仅指教科书内容,知是知晓,求知。识是见识,视野。而这一切都需要把广泛的阅读当做陪伴终身的学习习惯。高考已然结束,人生征程才刚刚揭幕。也许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朱悦,但只要永葆求知、阅读的初心,就能收获成功而幸福的人生。
离开母校,我们马上踏入“乱花迷眼”的社会。多元社会,众声喧哗,个性选择令人目眩神迷。今年网络上一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广为流传,一方面我为主人公追寻梦想的渴望打动,另一方面,我觉得是否欠缺了一丝坚持的力量、守望的情怀?很多年轻人稍微遇到不如意就考虑出去走走,难免会成为“浅尝辄止”。这一届高三的“男神老师”景茂林老师,热爱摄影,他开设摄影校本课程,指导学生学习摄影,把九年的坚持凝铸为一本厚重的《松湖十年》摄影集,引起巨大的反响。这份坚持的力量是学校想要传递给同学们的精神内涵。我希望松湖莞中的学子对“怒马鲜衣”的远方充满热望,对“天高海阔”的未来满含激情,也希望同学们选定人生方向时,多一份坚若磐石的守候,多一份滴水石穿的坚持。
村上春树在随笔中创造了“小确幸”的说法,意指“微小而确实的幸福”,他鼓励人们从生活中发现随处可见的美好。同学们在微信、微博里经常展现自己的小清新,的确,少年心事本就是青翠欲滴的诗句。对于人生而言,我们需要灵心蕙质去采撷属于自己的小小幸福。同时,处于大时代,我希望松湖莞中的学子也拥有“大志向”、“大情怀”。亲爱的同学们,不要把人生拘束在“孤芳自赏”的角落里,而要放眼开去,关注时代的巨变,投身于世界的广阔,顺应时代的号召,攀登科技人文的高峰,精彩的人生自会充满波澜壮阔的故事。此外,也希望同学们葆有大情怀,不仅关注身边的苦难,也关切地方的、国家的,乃至人类的痛楚。胸怀天地,天地才宽敞,属于你们的前路自然开阔。松湖莞中的学子,应当有松湖莞中独具的浩瀚气象,应当有包蕴万象的豪迈气概。
纸短情长,骊歌已经唱起。有太多的嘱托难以说尽,看着你们褪去青涩,意气风发的面容,总是会想到你们刚入校时,打量周围时兴奋新奇的眼神。三年来,你们留下刻苦奋进的学风,留给学校太多的青春故事。松湖莞中“为学以真,立身以诚”的校风因为你们的践行,而具有坚实可靠的诠释。同学们,带着学校的嘱托,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吧,无论天涯海角,母校永远关注着你们;以后,带着你们的人生故事,回到母校看看,这里有你们最忠实的倾听者。松湖莞中永远是你们的家,这里的青山绿水,良师益友永远张开怀抱欢迎你们!谢谢大家!